張賢亮(國家一級作家、收藏家、書法家)
張賢亮,男,國家一級作家、收藏家、書法家。1936年生于南京,祖籍江蘇盱眙縣。代表作:《靈與肉》、《綠化樹》、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等,立體文學作品:鎮北堡西部影城、老銀川一條街。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,1955年從北京移居寧夏,先當農民后任教員。1957年在“反右運動”中因發表詩歌《大風歌》被劃為“右派分子”,押送農場“勞動改造” 長達22年。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平反恢復名譽,重新執筆后創作小說、散文、評論、電影劇本,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。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、主席,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,并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,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。2014年9月27日,著名作家張賢亮因病醫治無效去世,享年78歲。
作為一個作家,通過創辦經營鎮北堡西部影城,張賢亮積累了市場經濟的經驗,總結出“文化是第二生產力”的論斷。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,證明了文化在科學技術之后也是產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,為我國加強文化產業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另一類范例。在北大國際MBA論壇上,張賢亮應邀發表《西部企業管理秘笈》的講演,介紹了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國西部地區,勞動者素質偏低的投資環境中如何管理企業的經驗。1997年張賢亮發表了20萬字的長篇文學性政論散文《小說中國》,闡述了公有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:“勞者有其資”,“為資本主義平反”和私有財產社會化的論點,首次大膽地提出“私有制萬歲”,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,為我國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性,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。
張賢亮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、寧夏文聯名譽主席兼寧夏作家協會名譽主席、中國文聯委員;曾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、第七、第八、第九、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、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有“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”稱號,個人曾獲得銀川市“創建優秀旅游城市有突出貢獻的個人”榮譽獎,被中國文化部評為“中國文化產業十大杰出人物”之一及獲得“希望工程特殊貢獻獎”,2008年被評為“中國十大慈善人物”“中國十大收藏家”“中國十大才智人物”“影響寧夏50年人物”,2010年被評為“寧夏慈善大使”。
主要作品
其代表作有:短篇小說《靈與肉》、《邢老漢和狗的故事》、《肖爾布拉克》、《初吻》等;中篇小說《河的子孫》、《龍種》、《土牢情話》、《無法蘇醒》、《早安朋友》、《浪漫的黑炮》、《綠化樹》、《青春期》、《一億六》等;長篇小說《男人的風格》、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、《習慣死亡》、《我的菩提樹》以及長篇文學性政論隨筆《小說中國》;散文集有《飛越歐羅巴》、《邊緣小品》、《小說編余》、《追求智慧》、《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》等。曾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(1980年的《靈與肉》、1983的《肖爾布拉克》、1984的《綠化樹》),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,有9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搬上銀幕(《牧馬人》、《黑炮事件》、《肖爾布拉克》、《龍種》、《異想天開》、《我們是世界》、《男人的風格》、《老人與狗》、《河的子孫》